红楼之酿,若轻云满月之光辉,似百年沉积之佳酿,其香渐渐充溢了小说的世界,当今的世界,而今得以一见,能浅尝一滴已足以香余生了。
且莫提曹公草蛇灰线,伏延千里的高超笔法,亦不论其假语存真的深奥含义,仅是那几百生动灵现的人物足以使人应接不暇,叹为观止。有时刻画细致,有时鲜明对比,有时寥寥数语,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走出了“大观园”来到眼前,使人触摸到人物的轮廓。
若要评出最美的画面,那一定会有黛玉葬花,宝钗扑蝶,湘云醉卧,宝琴雪立,晴雯撕扇,群芳夜宴……无一不令人沉醉向往,而红楼诗词亦是影射命运,缠绵悱恻,字字珠矶。
大观园中多芳草,或冷艳风姿,或柔媚娇怯,或万种风情,或高洁凄美……而最令人深忆的便是那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,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。”那一番孤傲的绝代风华,便是初见宝玉时的“眉目似遇三生前,今作故人见”,想必那一“泪光点点”的眼睛一定是转盼多情,销魂无比的,怎不令人心生怜意?但其实在个人眼里,那多愁善感、日日饮泪的黛玉应当是坚强的,父母皆亡,寄人篱下,处处小心,对于这样一弱女子,在深渊一般的贾府里,虽然有时受迫而不得已收敛个性,但是她从不逢迎,以致于众目之下脱口“良辰美景奈何天”这种“禁书”中的语句,虽然她此生是为还泪,但是在失去父母的依靠,独步高险的栈道之时,从未退缩,毅然前行,始终坚守那一份纯真的爱情,不得不令人饮佩。同时,她亦是快乐的,毕竟有贾母的疼爱,毕竟有宝玉的深情,想来当日与宝玉偷阅《西厢记》之时,她一定是满足的,同宝玉一同葬花之时,她一定是幸福的,与其他姐妹玩笑联诗之时,她也一定是快乐的……何况她有倾世美貌,更羡其有满腹才华,常夺魁于诗社的她,想来也能够博得众人赞叹而得到一时之欢悦吧!她的走走停停之间,尽是柔情,挥毫几笔之下,尽是妙句,那卷书香亦散溢出来,嚼来满口余香。
相比黛玉,那比起“尖酸刻薄”的“落落大方”,宝钗虽为人处世甚得人心,上下夸赞,但是撇下她是否爱恋宝玉,连自己的婚事也是毫无抵抗之心,处处遵循礼法制度,从未勇敢的表达自己,她是否是怯懦?作为封建家长面前的贤女,约束自己,她是否开心,就像“装在套子里的人”一样,她没有个性的自由,最终也结束在一个“空房”里,聊以余生。
而红楼里的另一女子,所谓“凤辣子”却正是一位敢做敢言的“脂粉英雄”,王熙凤的结局虽然悲凄,有人谓曰:自作孽,不可活,诸如佛口蛇心、心肠歹毒一类的形容。但是抛开这样的评价,以及一切加于她身的权、利、名,我看到的却也是一位少女,她善言能事,几句话讨得祖母欢心,又能在众多侍者间树立威严,她虽“自幼假充男儿养”,也没有黛玉饱读诗书,富有才华,竟能凭一己之力将纷繁杂乱的宁国府治得有条不紊,三言两语指出弊病,一策既出,井然有序,如此高的领导能力,于今日,岂非中国的“撒切尔夫人”。况且她违法放贷之事,若说全为一己贪欲,并非合理,荣府“寅年吃卯”之状谁人都晓,焉知她不是为了家庭安危而填补空缺?她虽是“一万个男人也比不上”,但是贾家之败已成定局,凭谁也不能挽救,只是她的一时失算而加快了贾府的倒塌,又怎能记她一人之过?她虽为女儿身,却有男子志,想来她那位高权重,威严不露,她为此付出了多少血泪,能如此果敢和勇毅,又焉知她没有被指责与唾骂的辛酸?她还是有值得称赞之处。
读红楼,于人情冷暖中体会温情,在世间百态里品尝人性,那千万的眼睛自有自己的理解,而我只于这其中细细品味一滴,此生亦无所撼。
推荐机构:六安新华书店有限公司